记者:您分管山东教育工作,这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在国务院今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您代表山东作了典型发言。我们还了解到,山东教育综合改革有“三步走”的思路,能否请您谈一下具体内容?
孙伟: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省委、省政府对教育改革一直非常重视,近年来立足全省教育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快了改革步伐。“三步走”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第一步”是指前年和去年推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第二步”是指今年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第三步”是指明年将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实际上,教育综合改革涉及面广,相关工作是叠加进行的,每一步都在向前推进。下面,我按照“三步走”的思路,分三个方面介绍。
第一个方面,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近两年来,我省坚持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突破口,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进行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大体统计了一下,我省连续出台45个配套文件,建立了28项制度,可以说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做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考试招生制度为突破口,建立上下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201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今年技能考试又首次采取实际操作形式。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连续两年翻番,达到10400人,报考人数达到9万人。开展了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培养规模达到3520人。
二是,以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重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省财政投入9000多万元,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开发100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互通”制度,将试点扩大到所有合格中职学校,在16所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展了合作培养试点。
三是,以实现产学良性互动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明确9项税收优惠政策,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和投保经费纳入公用经费补助范围。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将企业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
四是,以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学校招聘,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五是,以加大和整合财政投入为抓手,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全省中职在校生全部免除学费。出台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对第三学年全额拨付公用经费。
六是,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推进多元办学、教育家办学。推动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开展教师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社会保障待遇试点,去年以来省财政安排了1.4亿元支持民办高校建设。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按照教育家、企业家标准培养配备职业院校校长。
七是,以加强市域统筹为切入点,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前段时间,我们调整了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及省级中职教育管理权限,将6所中等职业学校并入相应院校,省级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就业指导等权限下放到各设区市。我们还以市为单位建立了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建立了包含技工学校在内的职业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启动了职业教育专项督导。
可以说,这两年我省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了路子。职业教育改革不仅关系职业教育本身,还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发展,比如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改革、高校分类改革等;还涉及诸多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比如用工制度、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下一步,重点是把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二个方面,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情况。这是今年调研及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上半年,省直有关部门到青岛、潍坊、德州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目前,省里正准备在潍坊开个现场交流会,研究出台《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意见》数易其稿,反复征求并尽可能吸收了部分市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已形成了讨论稿。
回顾这些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我们做了不少工作,成效明显。特别是2010年我省被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省基础教育迅速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教育质量有效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高。近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70多亿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省半数以上县(市、区)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已有5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开展“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建立全省统一的中小学职称体系,在全国率先增设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目前全省已有正高级中小学教师163人。整合取消各类检查评估评比达标事项74项,精简73%,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合作育人的机制正在形成。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基础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仍未得到有效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学生负担过重、综合素质不高、上学难、择校热等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政府和社会办学为了什么、教师教学为了什么、学生学习为了什么还没有搞清楚,校长、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些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这些年来,我省部分市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也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他们在推进改革中发现,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要求基础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不仅要关注技能训练,更要关注价值观塑造。但是,这当中有个问题,如果考试招生制度不改革,仅仅是课程和教学方式改了,考不好怎么办?不能因为改革让学生吃亏,让家长吃亏。所以,教什么、怎么教改了,考什么、怎么考也必然随之改革。中考制度改革了,对学校和教师评价制度也要随之改变,用“满意度”取代“升学率”,用“多元评价”取代“分数排名”,引导学校、教师由关注少数好学生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由片面追求分数到全面立德树人。这些改革最终都要通过学校、校长和教师去实施,就需要一支职业化的校长队伍和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中小学校去行政化和教师管理培训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否则其他改革很难取得成效。
所以,我们在研究《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时提出了七项改革,包括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推进中小学校去行政化、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和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我们还特别提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整体推进,把握好各项改革的耦合性和关联性,争取最大限度发挥改革的综合效益。
第三个方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情况。这些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2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6%,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的孩子圆了大学梦,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大学数量上去了,但质量还有待大幅提升,结构需要下决心调整优化。就像有人说的,我省大学是“山多峰少”。当然,让每所大学都成为“峰”,既不现实也不太可能,每所高校都要把自己办成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更不现实,关键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再如,大学生就业难比较突出,部分大学毕业生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跟惠普、联想、微软等跨国公司在进行校企合作时,这些公司老总跟我说,大学毕业生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再培养1—2年才能用,而且人才流失率接近70%,好多学生学了计算机专业但不爱计算机行业。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值得我们深思。还有,部分高校办学活力不足,行政化色彩过浓等等。
高校综合改革不仅关系教育事业发展,而且关系整个社会进步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下一步,我们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强化危机感,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摘自新华网山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