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家华做客第91期齐鲁大讲坛,主讲“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城镇化”。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马春元主持讲座。
潘家华作报告
潘家华认为,生态文明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社会体系的总和。生态文明除了包括狭义的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利用效率这三个技术层面,还必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与工业文明形成一种对比,工业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是对农耕文明的取代,生态文明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农耕文明,而应该是吸收工业文明优势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之上、工业文明之后,是一个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家庭理念、社会制度规范整个体系的总和。促进生态文明转型,要把两种文明的区别、特征加以梳理。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价值取向,工业文明提倡效用最大化,生态文明追求的更多是一种生态的公正。人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如果把其他的生物都消灭,只剩下人类自己,人类也就无法生存。所以生态公正表面上是对自然界尊重和顺应,实际上还是以人为本,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潘家华认为,中国现在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占到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人均排放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要树立负责大国形象,需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进一步努力。今年11月12日发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也将提高到20%。要实现这个目标,低碳城镇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谈到治理PM2.5有关问题时,潘家华认为, PM2.5可以进入人的血液,对人体的健康影响非常大。但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目前应从宏观政策的层面,对产业的布局、技术的标准、行业的准入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源头上来加以治理。除此之外,还要改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国务院去年出台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还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都有非常明确的措施。我们现在也在加强监测,监测数据本身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以使我们在治理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讲座现场
潘家华寄语齐鲁大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