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王洪涛
摘要 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科学、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仅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是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院校应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投入体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校企合作、自身机构层级、基层单位建设等方面,深化体制改革,从人事管理分配、校企融合办学、育人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育人科研服务质量,提升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规律;体制;机制
一、高等职业院校现状及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有高等职业院校1300多所,在校生约1000万人,总体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技术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但不可否认,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历史较短,多数学校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其管理体制机制存在诸多不科学、不完善之处,因此造成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一的政府投入体制使得学校缺少市场意识、危机感;二是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较重,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部门层级多,存在人浮于事问题;三是教学管理机制落后,与社会衔接不紧密,对市场、行业、企业需求反应慢,应对不及时,措施有效性有待提高;四是育人机制不科学,重智育、轻德育和人文教育,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和育人目标相比较有较大差距;等等。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制机制创新政策目标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将高等职业院校划定为属于承担高等教育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意见》指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以上问题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意见》强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3]
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新部署。会议强调,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4]
以上国家政策文件为高等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指明了目标措施。高等职业院校应当积极改革办学、育人、科研和服务体制机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日益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重点
(一)办学投入体制改革
目前,投资渠道单一、经费投入短缺是制约相当数量职业院校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所在。同时,政府作为单一的投资主体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也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市场主体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缺乏市场主体意识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危机、竞争、服务和成本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办学机制不活,育人、科研、服务水平不高。
解决这一问题,应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4]
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一是解决部分院校办学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建立股份制院校,强化市场主体意识,引入董事会、理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决策管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三是发挥社会力量本身所拥有的市场经验、行业企业管理机制、生产科研设备等优势,使高等职业院校在与行业企业紧密融合的状态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水平;四是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形成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良性竞争、竞相发展的职教生态。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产业升级提供重要人力支持的战略举措。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既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也体现了对技能型人才的应有尊重。
(三)校企合作体制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类型的特质决定了其与行业企业天然的联系性,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企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从当前和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来看,双方必须把与对方的合作作为发展的战略举措、极其重要的体制机制来定位,而不是当作权宜之举、应景之作来对待,并且校企合作的程度和水平必须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融合程度。
深入实施校企融合,双方应通过资金、人力、技术、设备等共同投入,建立起董事会、理事会性质的机构,负责整合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开展共同育人、协同科研、实业合作等项目。董事会、理事会下应设立专门机构,
(四)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
目前一般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机构一般分为院级领导——中层部门(处级)——科级——科员等四级科层制管理体制。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行业科技日新月异、企业需求千差万别的市场和社会形势下,作为服务产业的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快速有效反应,过多的层级、科层制已经成为影响决策水平、影响落实效率的体制机制制约。
高等职业院校应减少管理层级,简化管理机构,去除科层制的行政化,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提升对市场、对行业企业发展变化的反应速度、应对能力和有效性。
(五)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内部院系两级管理实施不规范、不到位、不科学。主要表现在学院对系一级统得过多,人财物等权力放得太少,系缺少自主权,工作积极性和活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个组织的活力、能力、实力取决于其基层单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一级应当重点发挥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握方向,谋划全局,管好大事,把教师选聘、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招生就业、产教合作、绩效考核、服务创收等权责利坚决、充分放给系里,使其拥有充分自主权,拥有人财物决定权,必然能够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创造力,释放办学活力,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科研服务,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创造丰硕的经济社会效益,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四、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机制改革重点
(一)人事管理分配机制:实行岗位管理制度
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奖励规定、考核规定、竞聘上岗规定,实行“体现收入与岗位责任、工作量挂钩”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制度,承认工作职责、质量、数量和成效的差别,尊重劳动,鼓励创新,以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消除无视工作数量、质量、效果差别,单纯强调奉献的粗放化管理弊端。
(二)校企融合机制:合作育人、协同创新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
人才和科技一方面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形式,一方面是行业企业的最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其核心竞争力。身处经济社会竞争激烈,行业科技日新月异的大形势下,闭门办学或者浅显的校企合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校企融合作为发展战略举措和办学根本途径来定位,在加强校企合作紧密性、有效性上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以往校企合作在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双方关系松散,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力度不深入,合作效果有限,学校对企业需求多、贡献少,企业认为对学校支持多、获益少,其根本原因在于校企两张皮,利益联系不紧密、目标不一致,导致缺乏合作意愿和动力。
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加强利益联系方面寻求突破,才能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校企双方必须破除单打独斗、各自发展的视野和理念,以开放、合作、共赢的视野和思维,努力寻求在融入行业中办学、在职业情境中育人、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建立校企互生互利、和谐共赢、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校企双方必须首先找准利益点和合作领域,以利益和责任为纽带,以合作章程、合同为制度保障,在厘清双方责权利的前提下,共同投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一是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使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二是共同举办实业项目,达到资源共投、风险公担、利益共享。以上述体制机制为平台,方能促进双方开展深入务实有效合作,一方面:使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生产线、仪器设备、科研平台等资源,开展师资锻炼、学生实训、实习,使行业企业管理专家、工程技术骨干成为学校兼职教师;使行业科技成果、信息直接对接课堂,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使行业人才标准、企业用人需求决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和招生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另一方面,使学校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差异化要求培养技能过硬、认同文化、满足特色化需求的专业人才,尽力降低企业再培训成本;使学校的专家级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科研或经营管理,以企业技术问题、行业科技进步为切入点,校企协同科研创新,使科技成果在畅通渠道中快速流向行业企业,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三)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机制:德育为先、能力为体、人文为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2]高等职业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体、人文为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扎实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四德工程”建设。深入普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认知度、认同感,引导他们广泛接受道德教育。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目标,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开展志愿者服务、尊师爱生、文明集体创建以及文明行为养成活动,倡导遵纪守法、关爱他人、爱护环境,推动形成良好风尚。以讲求信誉、敬业爱岗为主要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青年学生树立以诚信、敬业为本的思想,学习了解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养成优秀品质,为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以家庭和睦为主要目标,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弘扬“百善孝为先”等传统美德,开展“孝德”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感恩家人的情怀。以从善求真为主要目标,加强个人品德教育。以涵养正气、履行责任为切入点,突出正直善良、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勇于担当品质培养,大力倡导向上向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自立自强、开放包容、厚道仁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个人品质。
坚持能力为体,积极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专业能力是学生就业之本,要坚持就业导向,依托区域经济成长性、潜力大的产业经济,建设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完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实现培养目标与行业人才标准、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对接融合,保障毕业生拥有一技之长。
加强人文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强化体育健身和心理疏导,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增加美育教学,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实行导师制,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扩招使得师资相对不足,加之处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学生受网络负面影响问题突出,非常有必要实行导师制。导师的职责应包括:哲学思想教育、职业规划、心理疏导、技艺辅导、创业指导等等。给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不仅是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具体体现,以弥补人文师资不足问题,更能以导师机制,通过经常性随时随地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心连心交流,克服信息时代虚拟交流多、人文关怀少的弊端,取得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2-11-17.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3—11—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R].2011—3—23.
[4]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中国新闻网, 2014-02-26.
(作者简介:王洪涛,男,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讲师)
联系电话:0536—3081071 13953657960 E-mail: wht0501@126.com
通讯地址: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省潍坊市胜利东街88号(261061)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农业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