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国家逐渐兴起。该学科以工程与自然、人、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跨学科交叉研究工程及由工程实践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工程实践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工程伦理研究正在经历创新发展,工程伦理教育也开始引起社会关注。针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工程伦理研究并服务于工程实践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由原则性讨论转向实证研究
工程伦理学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工程的负面影响显现,一些科学技术及工程引发了社会问题和人文担忧。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前表示,当前,工程伦理学主要研究制定工程伦理的原则、规范、方法和工程决策、实施、管理等环节中产生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工程风险、工程质量、工程评价的伦理问题,以及工程伦理史、工程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工程伦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常规的理论研究方法外,还需要采用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跨学科比较研究等方法。
伴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丛杭青认为,工程伦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关注工程职业自身的规范与制度建设,到梳理工程职业的社会责任,再到研究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保障。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变,与对工程性质认识的两个转变相关:一是工程从科学形态走向实践形态,并最终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是力图在这两种形态中为工程找到一个恰当位置,为工程的现代发展及未来发展提供价值合理性与正当性说明。当然,工程形态不是科学形态与实践形态的简单相加,它有其自身特有的形态。
王前认为,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及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是工程伦理学研究对象转变的动因。研究方法的转向则是从比较抽象的原则性讨论逐渐转向实证色彩较明显的研究,关注工程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建立中国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
我国工程伦理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丛杭青认为,目前我国工程伦理学研究已经从引介西方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阶段进入到创新发展阶段,即建立中国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时期。在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提出拥有中国话语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国工程伦理的理论建构可以从4个方面加以考察:工程精神、工程规范、工程制度建设和工程的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