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教育学是指在人的教育观中,因习惯和感官意识而养成的育人方式,是潜意识教育的原型,对于开发和利用人类初始教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感知教育学是马文革先生2019年12月率先提出的教育学概念。
感知教育按照受教育的程度分为原发感知教育和继发感知教育。原发感知教育是指原始教育活动中,个人感官主义教育意识传授的过程,不包括因后天教育和受教育影响后的意识教育活动。继发感知教育是指受后天教育或受教育影响后的意识辨别教育现象,该现象是后天养成教育意识,会因为知识积累或经验积淀而提升的教育学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理论。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条件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因素如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美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教育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手段,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著名论断。
研究感知教育学,对于人类教育史有效追溯具有深远意义,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条件的关系研究具有促进作用,对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工具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感知教育在中国的存在现象
长期以来,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在生存中教育后代(辈)不受基础知识的制约,依靠个人生存或前人传授经验来教育后人的方式较为常见,他们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纲要,从传授生存经验,到做人准则,再到养家糊口,用朴实的语言和行动,教育着一代人,也影响着几代人,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古有孟母三迁、画荻教子、岳母刺字、田母拒金和封坛退鲊,今有雷锋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和大庆精神,均是感知教育的诠释。
感知教育在传统教育思想传承中也是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加以组织和实践并表达出来,其目的是为了纠正和教育后人生存活动现象,改变对某种事物的认识而做的有效教育。
上一篇: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