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三年来,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公共终身学习平台。
不少地区和学校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受益者。
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是一个典型例子。“优质教育资源更足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马丽介绍,宁夏融合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起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贯通的智慧教育体系,聚合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力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广大师生随时随地都能便捷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弥合了数字鸿沟,促进了教育公平。
新的阶段如何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意见》描绘了行动指南。
为进一步提升国家平台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的服务能力,《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集成化,从完善资源的布局、升级服务功能等方面着手建强国家平台,从开展全域的应用、推进数据治理等场景着手用好国家平台,不断强化国家平台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支撑作用。
“对此,要在建设四通八达的平台体系上做好文章,构建目录体系、资源体系、数据体系和应用体系,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打造高智能强交互的数字底座。”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同时,还要在深化国家平台应用上下足功夫。
如今,“网络无处不在,算力无所不达,智能渗透各方”已成现实。
为进一步激活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潜能,《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智能化,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实践能力。根据技术发展的形势,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培养师生的基础能力,深化人工智能与教、学、管、评、研等场景融合。
广东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近年来紧跟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全方位深层次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全场景。
发布会上,该校党委书记鲁江介绍了学校实践:“创新构建智慧教学模型,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教育体系重构,形成问题导引、项目驱动、活动实施的三维联动机制。目前已开发包含基础型、拓展型、挑战型在内的182项主题式探究项目库。通过项目化学习、主题式探究和场景式实践,有效培育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范式、创新素养和实践技能。”
如何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杨宗凯认为,要积极建设中国教育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打造一批教育垂直领域的专用大模型,有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试点。要不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融合,树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教育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典型示范,要不断提升管理者的数字化领导力、教师的数字素养,推动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打造更具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优质课堂。
大力推动数字教育出海,数字教育的中国品牌已经擦亮。
资源出海——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已在100多个国家使用,持续推动“慕课出海”,助力实现“数字教育惠及所有学习者”。
智库出海——发起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等两个联盟,成员来自全球42个国家。
技术出海——援助亚洲、非洲地区学校建设数字校园,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数字人才提供指导。
为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全球数字教育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力,《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国际化,从资源的共建共享、人才的联合培养、教育的协同治理等方面深化国际合作,塑造中国数字教育的国际品牌。
周大旺介绍,《意见》提出建好国家平台国际版,持续实施“慕课出海”行动,赋能“鲁班工坊”等职教出海项目建设。
“在这里,我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宣传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使用。”在4月16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平台有何“魔力”,让周大旺在发布会现场倾情推介?
原来在两周前的3月28日,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三周年之际,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智能版全面向社会发布推出。
“这个平台可以说是面向全社会推出了零基础也能学懂人工智能的通识课,老师备课、学生自学都能用上的AI(人工智能)工具包,覆盖了千校万师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双千计划’等。”周大旺说。
随后,聚焦“学AI、用AI、创AI、护AI”四个方面,周大旺介绍了教育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的工作考虑。
在学AI方面,周大旺表示,教育部将聚焦“广度覆盖、深度进阶、伦理护航、实践赋能”的立体化目标,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在用AI方面,主要是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全流程。“目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AI试验场’的各类工具得到了师生广泛好评,很多教师用完之后还专门写了评论,向很多教育战线的师生分享了使用经验,总体应该是达到了预期效果。”周大旺欣慰地说。
谈到创AI,周大旺介绍,主要是打造自主可控的教育大模型和开源生态。在护AI方面,主要是筑牢技术、内容和伦理的安全防线。
“近期,我们还组织专家研究编制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指导各地各校坚持‘积极拥抱、引导善用、以人为本、趋利避害’的原则,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深度应用,为各地各校规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参考。”周大旺说。
驶入“新赛道” 跑出“加速度”
——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三年成效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