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入选“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4%……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研究提供“山师方案”
山东师范大学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和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全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思政工作大格局,全面把好培养时代新人的“方向盘”。
校党委副书记万光侠表示,学校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构建了“学科+”“团队+”“项目+”的交叉融合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开展多角度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凝练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近5年来,学科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7项,特别委托项目1项,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委托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累计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3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40余篇;《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现代化发展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高层次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山师方案”,也“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
“大思政课”惠及山东师大学生30万人次
山东师范大学每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依托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沉浸式”开启“立德”之旅。
校长张建表示,学校切实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全力答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答题”。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一流学科创建驱动课程改革创新,思政课程群5门课全部建成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并投入运行,师生一起走进“虚拟课堂”体验峥嵘岁月,惠及本校学生30余万人次。学校涌现出在高铁站4分钟救人、深夜救助摔伤路人、为病患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系列正能量师生榜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科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思政“金课”建设课程,位列山东省高校首位,奋力推进思政课有新气象。
以点带面学科发展辐射带动全省20余万名思政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蓬勃发展,不仅激发了全校师生的热情,更通过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平台,辐射带动全省20余万名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
依托全国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建设,学科“青马微课堂”已连续举办9届,累计征集1000余件作品,打造样板课程150余件,吸引1.4万人参与活动,实现“人人能讲、人人愿听、人人受益”,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牵手”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扎实推进文化“两创”,产出《“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文库》等标志性成果,邀请王志民教授等知名专家打造60多堂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引导学生争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立足教师教育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学科探索形成“指导中心牵头·学理研究支撑·联合研训驱动·优质资源共享”的四维协同育人模式,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山东)”,与省内多家高校和基层教育单位签署“双协同双提升”协议,与20余家单位协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全面提升同题共答的育人效果。
春风浩荡催新绿,学海扬帆争一流。“山东师范大学要坚定不移地建强全国重点马院、育好一流学科,推动整体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共同谱写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校党委书记冯继康如是说。
(作者:张莹 巩固 董广远)